資料來源:商業周刊 2023/3/23
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,掀開隱藏在寬鬆資金下的風險。
擁有34兆元資產的台灣壽險業,也因全球利率驟升面臨流動性壓力。
攤開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,台灣壽險業從去年7月開始,連6個月保險給付大於保費收入,入不敷出。2022年全年的保單解約金額,竟超過1兆元,不但創下史上新高,更遠高於死殘醫療的保險給付金額。
今年,入不敷出的狀況尚未明顯好轉。「保單一直被解約,我們怎麼說服保戶,他們還是堅持把錢拿去買債券!」一名要求匿名的大型壽險公司主管,用這句話,道盡了壽險公司的困境。
低利率時代,儲蓄險讓獲利大增
當利率驟升,資金轉抱美債加速解約
這個流動性困境,起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。當時全球貨幣寬鬆,銀行定存利率薄如紙,民眾有尋找「類定存」金融商品的強烈需求,於是壽險業開始大舉銷售各種被稱為「儲蓄險」的保單。
2018年儲蓄險的熱潮來到最高點,當年新契約保費中,儲蓄險的占比竟高達55%。
因台灣儲蓄險太好賣,保險功能被扭曲成「儲蓄」,進一步帶動台灣壽險業的保費收入急速膨脹,保費越多,壽險業可投資的資金越多,獲利也跟著水漲船高。
但誰也沒料到,去年聯準會展開激進升息,美債殖利率急速衝高,儲蓄險持有人發現,連最安全的投資標的——美國10年期國債,其殖利率都數度超過4%,是儲蓄險年化報酬率約2%的2倍,便回頭檢視,為何還要抱著儲蓄險?於是引發了保單解約潮。
這也導致保單銷售不佳。新錢進不來,舊錢卻一直流出去,加大業者流動性壓力。
流動性問題是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威脅。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(Ben Bernanke) 曾提到,當放款機構無法彌補失去的資金,它們可能別無選擇,只能不分好壞賤賣資產。這種「跳樓大拍賣」的拋售,將會放大恐慌。
壽險業若無法止血保單解約潮
股東、保戶信心動搖,恐釀惡性循環
回頭檢視台灣壽險業,若解約潮無法止歇,壽險公司就可能被迫拋售資產,讓原本列在帳上的未實現虧損,變為已實現虧損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壽險業近7成的投資集中於海外、尤其是美國國債及公司債,如果新台幣升值過猛,就會出現匯損問題。這兩個風險相互疊加,將使壽險業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大減、甚至虧損。
一旦虧損無法止血,就可能加速保戶將保單解約,壽險公司需要賣更多債券,籌措給付資金,形成上述「跳樓大拍賣」的惡性循環。
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坦言,目前台灣壽險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性壓力。但她強調,今年保單解約潮已有趨緩跡象。
接下來情勢會如何發展?最壞就是歐美升息不停歇,債券吸引力續強,壽險業入不敷出的壓力,便會持續加壓。
若壽險業獲利無法改善,首先受傷的是股民;若不幸信心潰堤,受傷的,可能就是保戶。
回頭來看,連擁有財務投資專業團隊的壽險公司,都會因搶賺快錢,如今深陷流動性壓力,一般人更有可能踩進同樣陷阱,不可不慎。(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1845期《商業周刊》)